文章故事
欢迎光临本站
首页 | 人生感悟 | 早安心语 | 伤感日志 | 心情日记 | 经典美文 | 经典语录 | 说说大全 | 心情短语 | 经典语句 | 爱情感悟 | 爱情文章
当前位置:当前位置:首页>经典美文>文章内容

真正的修行,是遇见自己

作者:佚名 来源:雨露文章网 时间:2017-10-24 阅读:10

他是一位思想巨匠,独倡“知行合一”,发展“心学”,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哲学家; 

他是一位军事天才,当皇室出现军事叛乱之时,他力挽狂澜,拯救了明王朝的历史命运;   

他是一位诗文英杰,文思似天风浩荡川流奔涌,深林幽谷天心月圆,都见证过他的文辞;   

他是一位文化巨擘,集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于一身成为“真三不朽”,实现了圣贤的理想; 

然而,他的一生却是满地荆棘,充满艰辛曲折,坎坷无限……

抛却自家无尽藏

沿门托钵效贫儿

王阳明曾写过一句:"抛却自家无尽藏,沿门托钵效贫儿。"

意思是:抛弃了自家用之不尽、取之不尽的宝藏,像乞丐那样挨门挨户的乞讨,这是一种非常可怜的迷失的状态。他的本意是强调人的良知是内在的,不假外求的。一味外求,只会令人失却自己的本心,亦难以心安。

一个人若总是一味地外求(自己所没有的),而无暇内顾和归回(自己已经有的),就会活得像个乞丐,惶惶不可终日,享受不到真正的安息。

这个自家无尽藏,就是我们的本心。

识得本心,才能开悟

《传习录》上记载,一朋友问王阳明:“读书不记得如何?”

王阳明说:“只要晓得,如何要记得?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,只要明得自家本体。若徒要记得,便不晓得;若徒要晓得,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。”

王阳明说“晓得”是第一义,“记得”的第二义,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。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,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,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。王阳明的回答是:“只要理解了就行,为什么非要记住?其实,理解已是次要的了,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。如果只是求记住,就不能理解;如果只是求理解,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。”

王阳明认为,读书的目的是发现自家心体。如果我们读书,不能触动我们的内心,不能在我们内心发现、昌明良知,不能让我本寻找到自己的本心,那么我们将什么也得不到。

只有当学到只存一心,各种知识已彻底融会贯通,有的只是心灵的本能活动,在这种情况下,大脑最深层的功能和奥秘才会得以发现,灵感也会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,这就是所谓的自身本体显现了。

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“本心”,这一本心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本原或本质。我们之所以具有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,不仅能够视听言动,而且能够分辨善恶、能够感知外物,能够就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、推理,根本原因即在于我们具有这样一个“本心”,如果没有这一“本心”,那么我们的全部生命活动就都是不可能的了。

夫恶念者,习气也

善念者,本性也

王阳明在一封家书中说:夫恶念者,习气也;善念者,本性也。人的恶行恶念,都是后天的习气。也就是说,恶总是在人的生长中所养成的、被熏染的。而善念,则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,是本性。

人之所以作恶,并非是因为泯灭天良,并非是因为没有善根,而是因为后天养成、熏染的恶习遮蔽了人的本性。根据王阳明的心学,世界上没有十恶不赦的人,只要照见自己的本心,善念必然驱逐恶习,正如太阳驱逐雾气一样。

人修行的过程,就是不断致良知的过程,也就是发明本心的过程。因此,修行不是外求,不是获得财富、地位,甚至不是获得知识,而是要不断除掉遮蔽良心和本心的恶习和障碍物,完完全全发现自我的本心。


上一篇 你何尝不是别人眼里的风景   下一篇 每天好心情,让世界对着我们微笑
随机推荐文章
·无法强求,就适当放下
·古训:人生有10坎,安然度过要1
·做人,一定要舍得
·这样说话的人,一定不要深交
·人生的种种答案,以及最终的释然,
·平和,是一种格局
·人生,总有一段路要自己走
·人生繁华三千,看淡即是云烟
·不要轻言永远,也不要轻许诺言
·心态不好,说穿了,就是心太小
·别惯坏,不领情的人;别喂饱,不感
·没有一个人,一生没有坎坷;没有一
·做人的最高境界:大智若愚
·做人,要凭良心,做事,要有道德(
·千古奇作《素书》:说透人生4种境
·人生两境界:一个知道,一个知足
·国学经典60句,受用一生
·放慢脚步,活好自己
·与人相交,但求一真实;为人处事,
·人这一辈子啊,真不容易
·12个你不得不知的为人心计
·改变人生的道理,越早明白越好
·做人难,难称千人心,难调众人口(
·人生十大财富
Copyright © 2007-2014 雨露阅读网 版权所有